問題出在哪裏?花錢補習是為了什麼?
補習不該是一個輕率的決定,對許多家庭來說,是增加了一項為數不少的經常性開支,孩子的時間表要重新編排,安排接送人手及交通…天呀!既然這樣艱難,作出決定前是否應該清楚了解送孩子去補習的目的是什麼呢?很多家長會回答:「當然是想成績進步,功課「搞得掂」,測驗考試拿高分。」
大家不妨想一想:孩子每天上學5至7小時,為什麼會「搞唔掂」?是老師教得不好嗎?還是題目出得太深?如果是以上兩項的話,便是學校出了問題。要是學校沒問題的話,孩子的問題又是甚麼?我敢說大部分的孩子根本沒有問題,只是受到環境和習慣的影響,形成了難以專心的狀況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,要測驗考試拿高分,許多家長會打聽哪間補習中心可以「攞貼士」 和「操舊卷」。我先不批評這種做法,我想指出的是小學階段便這樣「走精面」,孩子的基礎能好嗎?這些學生往往低年級時還可以,一升到高年級便力有不逮了! 由於長期不需多讀多想便可過關,這些孩子對語文的理解力會逐漸退步繼而對語文會產生抗拒,甚至連一些小一小二時已經懂得寫的字到了高年班反而不會寫。詞彙太少怎會有動力去寫作? 許多孩子一到作文便說「唔識作」要知道從高小開始,寫作和閱讀理解的比重是非常高的,到那個時候你才怪責孩子的語文能力差,這對他們又公平嗎?
這好像從小便將雛鳥的翅膀剪掉,使他們在地上覓食時較為快捷,但是到了他們應該飛上天去找食物時,你卻怪他們為什麼不會飛翔……
補習多年,這些例子屢見不鮮……乖巧的孩子會怪責自己不夠好,使父母失望;反叛的孩子會直接放棄,和家人的關係亦會變得緊張。
所以,家長一定要慎選補習中心,學生在學校吸收不到的課程內容,補習老師要用方法去填補。因為學校老師的責任是「教咗」而補習老師則需要找方法去「教識」學生。確保學生掌握之後還要訓練他們運用以達到融會貫通。這樣無論試題怎樣變化,他們亦可應付自如。而且我們訓練學生專注課堂,使他們知道自己要負上學業的責任。這樣隨着時間,教學便可水到渠成了。
我們的學生過了一個階段便可以「自動波」,我們還給家長的是一個個既自覺又愛學習的孩子。他們升中前已打好語文基礎,他們中英俱佳,語文好自然科科好。家長從此自由了!